



二十多年間,纖維束過濾技術第一發明人劉凡清教授一直致力研發水處理和環保技術,如今從學者到企業家,劉凡清創辦的上海凡清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每年能為服務的企業節省上千萬元的開支。
劉凡清教授(中)在生產一線進行技術指導。
凡清環境成立于2000年12月,是由中國水污染治理專家、纖維束過濾技術第一發明人、上海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凡清教授創立的一家專業水處理公司。在寶山區石洞口經濟開發區,凡清環境擁有3萬平方米的產品生產加工和科研開發基地,凡清環境目前主要為市政給水、污水處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以及冶金、電力、石化、造紙、食品、飲料等工業領域提供產品配套和技術服務,公司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以上。
實驗產生靈感:研制發明專利技術
公司前身為東北電力學院的一家校辦企業,1982年,還在東北電力學院任職的劉凡清教授在一次實驗中產生靈感,利用三年時間研制發明了纖維束過濾技術,改變了原先水處理過程中傳統砂濾技術存在的多項不足。在發明纖維束過濾技術的一年后,劉凡清成立課題組開始研制LLY-高效過濾器纖維束過濾器。
“如今在我國的水處理領域,纖維束過濾技術是知名度較高,尤其是在工業廢水處理、給水處理及污水深度處理等方面被廣泛應用。而在當時,作為一種新興的過濾技術,纖維束過濾技術受到了業內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央視為此還對我們進行了專訪。”
據劉凡清介紹,纖維束過濾技術就是利用高分材料——纖維長絲作為纖維束濾源,由于與傳統砂濾相比,有著工程造價低、清洗水耗低、濾料壽命長、占地面積小、運營成本低的特點,纖維束過濾技術獲得中國、美國、德國、法國、英國、芬蘭、意大利和日本的專利。“纖維束濾池的使用壽命長達十年,在達到清洗水耗只有傳統砂濾一半的情況下,濾速卻達到了三倍以上,對水中的懸浮顆粒捕獲也達到了微米級。”之后在1991-1997年間,在東北電力學院實驗實習工廠(后更名為吉林飛特水處理工業公司)進行技術推廣和應用,公司經營規模也一度達到千萬級別。
沖破困境:堅持自主創新
正當凡清環境前身已初具規模時,1997年之后,由于當時政策改變,校辦企業被迫解散。為了繼續能夠研發水處理和環保技術,劉凡清不得不自己創辦一家民營企業。然而,同許多擁有高新專利技術的創業者面臨的煩惱一樣,當時的凡清環境不僅面臨著人才和資金方面的緊缺,其他公司對纖維束過濾技術的仿冒也逐步蠶食著本應屬于凡清環境的市場份額。
“2000年我和十多名技術骨干到上海成立了上海凡清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當時,市場上有很多自稱是纖維束過濾的專業公司,但他們都未得到我們的授權,均在模仿我們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我們和纖維束過濾技術本身帶來了負面影響。”
不過,凡清環境通過堅持自主創新,以研發帶動新技術,以技術包裝新產品,以產品贏得市場。
核心競爭力:以技術贏得市場
12年來,公司在加強纖維束過濾技術研發的同時,還開發了3D網格絮凝反應技術、高效沉淀技術、臭氧活性炭技術、F-Microbes環保微生物技術等一系列給水處理和污水處理的特色技術和相應設備。
“迄今,我們已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數十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數百項,并進行了相關的成果轉化,得到了國家和上海市相關部門的認可,獲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獎,科技部、財政部創新基金資助,并被評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上海市專利工作培育企業、上海市火炬項目企業以及2010年度上海市創新型企業,同時,我們纖維束過濾池器也被認定為上海市自主創新產品。近年來,根據市場需求,在常規纖維束過濾的基礎上,我們開發出了新的占地面積更少、水頭損失更低、能耗更低的FC型纖維束濾池,以及曝氣纖維束濾池和反硝化纖維束濾池等等。”
據劉凡清介紹,公司目前顧客遍布在電力、鋼鐵、石化等多個工業領域,在城鎮自來水、農村自來水等領域也建立了諸多案例,如今則主要致力于污水回用、污水廠提標改造等領域。劉凡清表示,公司在為自身創造利益的同時,也通過對原本產生大量污染的企業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互利雙贏的局面。
“目前纖維束過濾技術在工業廢水領域,服務了300多個工業企業,其中有寶鋼集團、本溪鋼鐵集團、攀枝花鋼鐵集團和上海石化等等,總處理水量達300多萬噸/日,給水處理總規模近70萬噸/日,以及總處理規模有300多萬噸/日的污水深度處理方面均有很多成功運行的案例。每年能為服務的企業在污染排放環節節省千萬元的開支。如今,我們的業績基本已覆蓋大陸地區,并且在我國臺灣地區以及海外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也有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愿景:沖破技術創新瓶頸技術與資本結合
劉凡清教授二十多年間一直致力研發水處理和環保技術,如今從學者到企業家,在身份轉變的同時,劉凡清也十分關注高新技術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劉凡清表示,中國技術創新正面臨著一個瓶頸問題,即國家對知識產權及知識價值的尊重與保護力度薄弱。
“專利擁有者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使得目前技術仿造者比技術原創者會獲得更多收益。因為仿造沒有原創過程中的成本投入,不會維護技術信譽,更不會對其進行升級和完善。而技術原創者卻面臨著舉證難,索賠過程繁瑣苛長,這也阻礙了技術創新的發展。”
劉凡清認為,政府應當加大法律對仿造者的制裁力度,鼓勵創新應嚴格禁止仿造,以凸顯新技術的價值及社會對知識產權的尊重。
在談及中國環保產業的現狀時,劉教授認為中國當前環保產業過于分散、過于混亂,而且競爭無序。“大型企業難以突破發展瓶頸形成更大規模,行業的準入門檻還太低,也混入了不少資質不高的企業進入,影響了老牌企業努力建立的形象。”
劉凡清強調,通過加強技術與資本的結合,有助于環保行業的整合。“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技術公司與資本實力雄厚的資本公司強強聯手勢必增加國際競爭實力。”據劉凡清透露,未來凡清環境將計劃在中小板或者創業板融資上市,以提升公司的融資能力和品牌形象。
“不過,目前相對于資本投資而言,技術投資還沒有被廣泛認可。所以企業更青睞于‘用產品賺錢’而非‘用技術賺錢’。”劉凡清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國家對技術的認可程度得到改觀,自己也能專心研發技術,真正做到“用技術賺錢”。
蘇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企業管理系主任。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
節能環保,是當前從中央政府到社會各界都高度關注的熱點領域,其中也蘊含有諸多商機。企業如能適應這一市場發展趨勢,抓住機會,則也能給自己創造很大效益。
但是,機遇只垂青于有準備的人。雖然社會有需求,產品有市場,但也要企業自己有過硬技術和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搶得先機。凡清環境公司依靠其創始人劉凡清教授所擁有的先進技術,改變了原先水處理過程中傳統沙濾技術存在的多項不足,有著工程造價低、清洗水耗低、濾料壽命長、占地面積小、運營成本低等多項優點,依靠技術和產品優勢,使得公司一炮打響,掘得了第一桶金。而更難能可貴的是,面對公司外部環境變化和所擁有的先進技術被仿冒等不利因素,劉教授和公司骨干并未氣餒,而是通過堅持自主創新,以研發帶動新技術,以技術包裝新產品,以產品贏得市場。又陸續開發出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并贏得了更多大客戶的信任。公司在為自身創造利益的同時,也通過對原本產生大量污染的企業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互利雙贏的局面。
我在多次演講中都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企業憑借“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即便如蘋果公司這樣一度如日中天的堪稱世界領頭羊的公司,最近也被詬病因為持續創新不足而顯出頹勢。更不用說曾是行業老大的柯達公司,因為沒有認識到數碼技術對整個膠片行業的顛覆,未能堅持技術創新,以至于進入破產境地。所以任何一個公司,只有不斷在技術、產品、經營方面持續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優勢。不管外部環境再惡劣,只有主動練好內功,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勝利迎接挑戰。而且,凡清公司創始人劉教授,現在又做到資本和技術的結合,希望通過上市進行融資,相信先進技術之鳥如插上資本的金翅膀,一定能夠飛得更高、更快。
